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

聖誕迴響

12/22晚上,有一位同工問我,聖誕節慶祝後,有沒有檢討會,我不太確定,有兩個原因,第一,緊接著有跨年的事工及教會新年度預算和事工審查會議。第二,過去檢討會的模式不是很成熟,果效不明顯。但回來之後,我卻有所感,不管日後是否有機會檢討,至少我是已經有所反省。
這幾年來,基督教節慶的重心似乎慢慢從復活節轉成聖誕節,長久以來的爭議也轉成另一種形式存在。
過去教會面對聖誕節的爭議在於,耶穌根本不是12月25日誕生,又何來12月24日的平安夜呢?整個慶祝顯得不倫不類。但另一種說法,認為這是一個傳福音的機會,既然普世都已認同12月25日為聖誕節,那麼就好好藉此機會傳揚福音吧。顯然,各教會依其理念決定是否過聖誕節。不過,近年來,教會多已接受聖誕節是一個傳福音的機會。
然而,新的問題接踵而至。在慶祝聖誕節的意義上,是不是慢慢被世俗化或商業化呢?在聖經裡面,我們找不到聖誕樹,也看不到聖誕老人,更不用說麋鹿、雪橇等,這些商業化的巧思在歷史中漸漸融入聖誕節的裝飾中,這些美麗的佈置是否已經喧賓奪主取代了耶穌的角色?
但是教會能不跟著潮流走嗎?如果你是要得這些人,而他們所認同的聖誕節就是叮叮噹、叮叮噹、鈴聲多響亮時,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呢?如果教會無法找到清楚的定位,最終只能跟著潮流走,直到被潮流吞噬為止。
我認為潮流不一定是對的,但潮流可以轉為上帝的工具,但工具終究是工具,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要用來凸顯真正的主題,失去了這個比重,模糊了這個焦點,就算是被潮流吞噬了。
聖誕節的節目,不管多麼喜樂、幽默,不管多麼感人、豐富,耶穌降生的意義,仍是整個聖誕節的主題。所有的佈置都是圍繞這個主題,所有的節目都是為著這個主題而設。否則一整個月下來的辛苦,會有一種茫然,不知為何而戰?
那麼我們又如何知道耶穌是不是整個活動的主角呢?其實只要從與會者散會後的反應就能曉得,他們感受到的是什麼,就是我們所營造的結果。
於是關鍵來了,整個聖誕節的籌備的思路應該是雙軌的,一方面教會必須營造以耶穌為主角的環境,另一方面教會又必須思考與會者他們可能的感受。在此平衡的思路下,我們才有可能運用聖誕的潮流,而不是被聖誕的潮流所利用。
以賽亞書四十8節提到『草必枯乾、花必凋殘、惟有我們 神的話、必永遠立定』。應用至聖誕節來看,正所謂外在的美麗裝飾、感人節目終究會消失,只有基督教信仰才有永恆的價值。如何藉這些會消失的東西,引出永恆的事物才是每年忙碌一個月的核心價值。

0 意見: